珠穆朗玛峰周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准站数据处理分析和珠峰监测网对算分析工作是珠峰高程测量平面起算的关键环节,可为珠峰交会测量、峰顶测量提供基准保障,而主要承担这一重大任务的就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以下简称“地理信息中心”)。
“地理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全国GNSS基准站的数据处理分析工作,现已为保障此次测量做好了各项技术准备。”地理信息中心大地测量部主任张鹏介绍。

厚积薄发正可期
精确测定珠峰高度是人类探索、认识地球运动规律的一个标志,也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此前,我国先后于1975年、2005年两次成功完成珠峰高程测量。
张鹏认为,与以往珠峰高程测量相比,我国基础测绘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初步建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一张网”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体系逐步完善、遥感影像获取应用及时有效,为这次顺利开展珠峰高程测量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初步建成。我国构建了由360座基站组成的国家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和由4500点组成的卫星大地控制网,组成新一代国家大地基准框架。布设12.6万公里的国家一等水准网,新建、改建26327个高程控制点,形成国家现代高程基准框架。新建50个国家重力基准点,完成100次绝对重力测量,进一步完善了国家重力基准体系。建设国家测绘基准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测绘基准数据传输、存储、处理、服务一体化和实时化。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的现势性、完整性,初步构建了高精度、三维、动态的现代化测绘体系,改变了传统繁重的测绘作业模式,测绘基准保障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飞跃。
● 全国卫星导航定位“一张网”取得积极进展。我国统筹测绘地理信息、地震、气象等部门建设的2300余座基准站资源,于2017年构建了由2700座站点组成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有效加强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建成了1个国家级数据中心和30个省级数据中心,共同组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该系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导航定位服务系统,能够兼容北斗、GPS、格洛纳斯、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具备了面向公众的实时亚米级导航定位和面向专业用户的厘米级毫米级定位服务能力。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与联动更新技术体系,建立了基于数据库增量更新和联动更新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每年对覆盖全国陆地国土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重点要素现势性保持在1年内,一般要素现势性保持在2年~3年内。基于1∶5万数据库增量信息,实现了1∶25万和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联动更新,可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 遥感影像获取应用及时有效。国家基础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成果是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建设和更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重要信息源。“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影像采集,逐步完善遥感影像获取体制机制,累计获取了航空摄影资料375万平方公里、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102万平方公里、优于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244万平方公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遥感影像保障服务。
不断变化的“世界屋脊”
张鹏介绍,根据现有资料,珠峰高度依然以1厘米/年的速度“长高”。究其原因,由于珠峰区域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运动促使了珠峰地区升高。
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印度板块向北推进,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珠峰地区在印欧板块推动下的整体抬升过程中呈波浪式的起伏,因此上升速率并不是均匀恒定的。“科研人员得出的珠峰地区上升速率不固定的结论,说明了珠峰抬升的趋势没有变。”张鹏说。
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了8.1级大地震。该地震对珠峰高程的影响成为各国科学家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6年,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虎利用“国家基准一期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及珠峰周边的GNSS观测资料,基于UPD模糊度固定技术,高精度解算尼泊尔8.1级大地震对我国珠峰地区及周边地震同震位移影响。数据分析表明,尼泊尔8.1级大地震对“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产生了显著影响。
张鹏表示,该地震发生前,珠峰区域以每年约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垂直方向以每年约0.2厘米的速度上升;此次地震使得珠峰地区与地震前相比,产生了约33毫米的西南方向水平位移,垂直方向下沉约20毫米;西藏南部及珠峰地区的地壳整体向西南方向运动,运动方向基本指向地震破裂区域,其地震同震位移分布特征反映了青藏高原内部存在逆冲应变释放现象,符合逆冲断裂破裂的形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