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1.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2.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3.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4.png
栏目导航
 
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万象 » 正文

人工智能的发展道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20  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679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为AI,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它研究如何用人造的智能机器或装置,去模拟、延伸或扩展人的智能或其他生物的智能,提高机器运行和应用的智能水平,设计和制造新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是研究机器智能和智能机器的技术科学,也是探索人的智能奥秘的工程技术途径。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渊源


关于人工智能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因为研究和制造具有拟人智能的机器,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明制造,例如:算盘——古典的十进制机械式手动计算器;八卦——古典的二进制编码逻辑推理预测器;指南车——差动齿轮补偿原理机械式自动定向车;候风地动仪——地震方位自动检测与微震敏感报警器;水运仪象台——水力驱动的天文观测与星象分析设备。此外,还有能司辰、击鼓报时的“机关人”,会跳舞的“人形舞姬”,能捕鼠的木制“钟馗”,会化缘的“木僧人”等。这些具有某种拟人智能的古典机器可视为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国外,人们也很早就幻想用“机器奴仆”去模仿或代替人,从事服务和劳动。例如,“机器人”(Robot)一词来源于斯洛伐克语“Robota”,就是古典戏剧中一个主角的名字。


在历史上对人工智能学科的产生有影响的重要事件,例如逻辑学与数理逻辑的发展,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开拓了关于人的思维规律的研究;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他提出了“通用符号”和“推理计算”的概念,是关于“机器思维”研究的萌芽;英国数学家布尔在他的《思维规律研究》(1854)一书中,首次用符号语言描述了思维活动中推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创立了逻辑代数(布尔代数)。


逻辑推理和计算机器的研制,如:西班牙逻辑学家罗门卢乐(Romen Luee,1282—1334) 提出了可求解多种问题的通用逻辑机;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研制了机械式加法计算器;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研制成可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器;英国数学家巴贝奇毕生致力于研究“差分机”和“分析机”,其设计思想类似于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


二、重要事件


在20世纪中,对人工智能学科产生与发展有直接贡献的学者和研究成果,例如:英国科学家图灵于1936年提出“理论计算机”模型,被称之为“图灵机”(Turing Machine),创立了“自动机理论”。1950年,图灵发表了著名论文《计算机能思维吗?》,明确地提出了“机器能思维”的观点。并且设计了检验机器有没有智能的智力测验,即“图灵测验”(Turing Testing),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方法,开辟了用计算机从功能上模拟人的智能道路。


1943年,美国科学家麦卡洛克(W.S.McCulloch),匹茨(W.H.Pitts)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神经细胞模型,被称之为“MP模型”。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与脑模型(Brain Model)的研究,从仿生学观点,以结构模拟方法,探讨人工智能的途径。


1948年,美国科学家维纳等创立了“控制论”,研究动物与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的共同规律,如:反馈控制(Feedback Control) 原理,信息传输、变换、加工过程等。1954年,美国科学家艾什比(W.R.Ashby)的名著《脑的设计》(Design of A Brain )一书出版。在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架起了学术桥梁,开拓了从行为模拟观点研究人工智能的园地。


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因此,许多相关学科的进展为人工智能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科学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例如,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仿生学、生物控制论、语言学、行为科学等。同时,有关工程技术科学的进展为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技术基础,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模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等。


1956年夏季,在美国达特摩斯(Dartmouth)大学,由麦卡赛(J.McCarthy)、明斯基(M.L.Minsky)、香农等发起,塞蒙(H.A.Simon,一译西蒙)、塞缪尔(A.L.Samuel)、纽厄尔(A.Newell)等参加,举行了关于“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正式采用“人工智能”的术语。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为期两个月之久的学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新学科的诞生。


其后,人工智能学科分别向下列三方面深入发展:


1.机器思维


如:机器证明、机器博弈、机器学习等启发程序;化学分析、医疗诊断、地质勘探等专家系统及知识工程。


2.机器感知


如:机器视觉、机器听觉等文字、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感知机和人工神经网络。


3.机器行为


如: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控制论动物、智能机器人。


1969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立,简称IJCAI。1970年,IJCAI主办的会刊《人工智能》创刊。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立,简称CAAI。


作者:李佩珊 许良英 主编


出处:《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授权方:科学出版社

 
 

豫ICP备15019654号-1  电话:0372-5061212

扫描加关注 官方账号:
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