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以词目或字头、词头、条头为收录和释义单元,按照一定方式编排和查检的工具书。常用作字典、词典、辞典和百科全书的统称。
学科:语言学_辞书学_辞书类型
相关名词:工具书 辞书种类
【延伸阅读】
辞书属于工具书的范畴,是以字条、词条、条目为单元,按一定的方式编排和检索的工具书。通常分为字典、词(辞)典和百科全书三类。
字典以字为收录单位,分条排列,供人们查阅字形、读音、意义和用法等。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清代张廷玉、陈廷敬等奉诏编纂的《康熙字典》,是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辞书,也是我国古代收录汉字最多(47035个)的字典,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当代发行量最大、具有代表性的小型字典是《新华字典》;收录单字最多的大型字典是《汉语大字典》,1986年开始出版,1990年出齐,2010年发行第二版,收录单字6万多个,总字数1500多万。
词(辞)典以词为收录单位,分条排列,提供必要的词汇知识信息,并按一定方式编排,以供人们查检。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词典是汉初学者缀辑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尔雅》。当代通常使用的中型语文词典有《现代汉语词典》等;收录字词最多的是《汉语大词典》,1986年开始出版,1993年出齐,收词37万多条,总字数约5000万,目前第二版正在修订中,已经分卷陆续出版。
西方语言的辞书没有字典、词典之分,汉语词(辞)典的排列往往采用以字代词的方法,所以它也兼有字典的功能。过去,汉语的“词典”也有写作“辞典”的,近些年两种写法逐渐有了分工:词典一般用于语文辞书,辞典一般用于专科辞书和百科辞书。
词(辞)典按内容划分,可分为语文词典、专科辞典和综合性辞典。《辞海》是我国大型的综合性辞典,2019年出版的第七版收录条目近13万条,总字数约2300万。
词(辞)典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单语词(辞)典、双语词(辞)典和多语词(辞)典。单语的如《全球华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等,双语的如《英汉大词典》《汉法大词典》等,多语的如《英拉汉植物名称》《汉英日物流辞典》等。
词(辞)典按时间跨度划分,可分为历时词(辞)典和共时词(辞)典。前者如《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后者如《宋语言词典》《当代汉语学习词典》等。
百科全书以知识单元为收录单位,汇集一个学科或所有学科的知识条目加以系统阐述,具有查考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古代百科全书起源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始祖,中国明代的类书《永乐大典》被认为是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近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是法国的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百科全书有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的《美国百科全书》、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法国的《拉鲁斯大百科全书》、德国的《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和中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于1980年开始出版,1993年出齐。第二版2009年出版,共收条目约6万个,总字数约6000万。目前第三版正在修订中,已经分卷陆续出版。
辞书是国家文化建设事业中的基础性工程,在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20世纪初,辞书编纂家陆尔奎就曾说过:“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新版《辞海》、新版《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英汉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辞海》等一批标志性辞书相继问世,我国已经改变了“大国家、小字典”的落后面貌。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辞书所要承载的信息量爆炸式地增长,辞书的形态也从单纯的纸质版转向与电子版、网络版并存,平面辞书与多媒体辞书、全媒体辞书和融媒体辞书并存。我国的辞书事业守正创新,正在从辞书大国向着辞书强国迈进,任重而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李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