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1.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2.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3.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4.png
栏目导航
 
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万象 » 正文

“最快的冰”,这样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16  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994

自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诞生多个奥运纪录。而由老场馆改建、承担本届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比赛任务的首都体育馆同样频破纪录。

         面对一再刷新的纪录,网友一边赞叹选手们的出色发挥,一边惊呼:北京冬奥会有“最快的冰”!


                                                                

                                                                                                                                      “冰丝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用世界先进制冰技术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都体育馆屡屡传来佳绩,这既离不开高水平运动员的奋力拼搏,也源于场馆条件的科技支撑。

中国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曾参加过三届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上担任裁判。走上首都体育馆冰场,她忍不住有滑一圈的冲动:“我好想在这儿滑,这个冰太好了!用我们的话说,冰特别走道,特别滑,非常出速度。”

与自然冻冰后温度相对均匀的冰面不同,人造冰场是将制冷管埋在地下水泥层中,水泥层上再泼水,一层层冻冰,制冷管的温度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到冰面温差,进而影响冰面的平整度和硬度。温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匀、冰面就越平整。在这样的冰面上滑行,选手对不同区域的软硬度感受保持一致,速度不会受到冰面的影响,更有利于创造好成绩。

比赛间隙,浇冰车正在平整冰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李行健 摄)

流动在制冷管中的制冷剂的选择,对温差控制至关重要。此次“冰丝带”和首都体育馆均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尽管国外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使用这样的技术,但是北京冬奥会大面积、多场馆使用的方案,世界上可供参考的案例不多。专家们为此专门开了多次设计方案评审会,不断论证、细化和修改方案。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马一太所在的团队此次承担了首都体育馆制冰方案的研发、设计和建造。他介绍:“奥组委对温差的要求是控制在1.5摄氏度。现在我们的冰(温度)正负不超过0.5摄氏度,甚至能达到0.3摄氏度。”

马一太还指出,二氧化碳是工业废料,经过提纯后即可当制冷剂使用,因此价格低廉,与常用的氟利昂之类的制冷剂有50倍甚至100倍的价格差距;且更加绿色、环保和安全。

两小时实现“最快”到“最美”

对于不同的冰上运动而言,冰面是否“好”,有着不一样的评判标准,如短道速滑要“快”,花样滑冰求“美”。花样滑冰的“点冰”等技巧需要冰面厚度达5厘米以上,否则冰面易破;而短道速滑则要求冰面硬度更高,厚度要求只需要3.5到4厘米。

2022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短节目比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历届比赛中,这两个项目的场馆几乎都安排在一起,今年也不例外。有时二者的举行时间也相对接近。对于制冰来说,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冰面从“最快”到“最美”的转换,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从适合短道速滑的“最快”冰场到适合花样滑冰的“最美”冰场,要在三小时内完成。除了制冷剂,压缩机、换热器及整套系统的控制都至关重要。马一太说,北京冬奥会的这套系统已实现了两小时内的冰场转换。

场馆内频频传出好消息,是让保障人员最自豪的事。马一太表示,“我们赶上了甚至已处于冰雪运动制冷制冰技术前沿。冬奥会结束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技术继续在冰雪运动中推广运用。”

 
 

豫ICP备15019654号-1  电话:0372-5061212

扫描加关注 官方账号:
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