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1.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2.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3.png
http://www.ayskx.org.cn/skin/default/img/tt4.png
栏目导航
 
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万象 » 正文

权威解析回答你对这个寒冬的“十万个为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11  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4408
寒冬的北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冷透了!


1月6日早上,寒潮如约而至,北京气温-10.6℃,呼和浩特-25.2℃。强冷空气将继续深入,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将创入冬新低。


2020年12月底以来,冷空气轮番来袭,大江南北一起喊“冷”。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最冷”冬季?这个冬天还会有多冷?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权威解析极寒天气。


平均温度排名“还没进前5名”


记者从中央气象台了解到,受寒潮影响,东北地区南部、华北、黄淮、江淮东部的部分地区气温将创入冬以来新低,其中沈阳、北京、济南、上海等地气温有可能创下或接近20年来的新低。


冷,似乎成为2020年入冬以来大家的共同感受,还有人说已经好多年没有经历这么冷的冬天了。


宋连春介绍,入冬以来(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我国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云南、黑龙江西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1981年至2010年平均)偏高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接近或偏低,尤其西北地区北部、内蒙古大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偏低2℃以上。


总体上看,入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4.4℃,较常年同期偏低0.6℃,为自2000年以来的第6冷,2013年以来第2冷。


很多人对前不久的“岁末寒潮”印象深刻。


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我国发生一次全国性寒潮过程,降温幅度超过8℃的面积有321万平方公里,超过12℃的面积有122.7万平方公里,超过14℃的面积有40.7万平方公里。


宋连春表示,这次“岁末寒潮”影响范围广、强度强,部分地区风寒效应明显,但从排名看,这次寒潮也仅仅排在近10年来的第6位。


一年里最冷的时间来了


眼下是隆冬时节,尤其1月中下旬全国气温处于全年最低的阶段。可以说,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这个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


从未来预测看,后期还会有冷空气活动,强度达不到过去这两次全国性寒潮的程度,但部分地区的气温还有可能会持续偏低一段时间。


宋连春表示,1月中旬后期开始,部分地区的气温会逐渐回暖到接近常年同期,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较大。


他说,目前冬季还未过半,还不能说这个冬季是近年来最冷的冬季。


从过去几十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来看,整体呈增暖的趋势,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冬季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但这两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气温都出现了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现象。


“一南一北”两因素导致气温偏低


气候受多重因素影响。宋连春表示,这个冬天比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两大因素导致的。


第一就是北极海冰。


北极可以说是冷空气的老家。“2020年秋季,北极海冰为历史上第二少。”他说,海冰少,就意味着北极温度高。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本来起着将冷空气锁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极温度升高,海冰减少,极地涡旋就会减弱,冷空气会随之南下。这是强寒潮发生的背景。


从监测情况看,这个冬天北极的极涡比较弱,非常有利于冷空气从高空一路南下入侵。


极地冷空气南下会有两个走向——欧亚或北美洲。目前来看,这个冬天北美洲气温并不低,冷空气偏向欧亚地区,包括我国在内的欧亚地区降温幅度很大。


第二个原因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目前处于发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有明显影响。


宋连春说,一般而言,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全球暖冬概率较高;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冬季全球温度偏低的概率较大。


拉尼娜事件会有利于冷空气从高纬度地区南下,同时,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难以阻挡冷空气南下。


气候变暖≠冬天不冷


全球气候变暖了,为什么寒潮还这么凶猛?


宋连春表示:“并不是气候变暖,就没有寒潮了。”


实际上,气候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其中,寒潮也是一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因此,冬季平均温度比常年偏高,极端的寒潮天气过程,两者同时存在正是气候变化典型的响应。


“我们要高度重视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风险。”宋连春说,比如强寒潮会影响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做好足够的应对措施。


他提醒,全社会一定要树立气候风险意识,要提早防范、提早应对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减少损失。(新华社记者高敬)


 

 
 

豫ICP备15019654号-1  电话:0372-5061212

扫描加关注 官方账号:
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